退休专家走基层3——市人社局邀请文旅专家为发展乡村旅游把脉支招 | |||
|
|||
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因其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推介的综合功能,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越来越多的乡村把发展触角伸向旅游开发新领域。 那么,如何创造性地发挥人才作用、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带着这个问题,6月6日,市人社局和市文化旅游局携手两位文旅老专家走进淄川区西河镇东庄村,“解剖麻雀”,为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献策支招。 阵雨后的山村,像一幅初成未干的水墨作品,移步换景、俯仰皆画。村子不大,126户330人,区域面积3.4平方公里,青山环抱,碧树成荫。2014年以来,村里秉持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武王寨风景区开发项目,流转土地300亩,种植连翘、樱花等景观苗木20万余株,新建塘坝3座,可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村里聘请中国乡建院对乡村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百姓舞台、荷花塘餐厅、儿童游乐中心、休闲小屋、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公厕等设施,被列为淄川区三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之一。 旅游收入是村经济的主要来源,但旅游季仅限于5-10月,其它月份几乎全部设施闲置。乡村旅游起步之后如何“升级”,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 ——关于格局确立。市文化旅游局调研员荆茂彬侃侃而谈: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因乡村旅游市场起步较晚,大都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这一初级阶段。而目前的趋势是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咱们东庄硬件设施有了,要从深度宣传和高端化发展上做文章。比如,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的开发和应用,民俗文化的引入,农事产品的线上线下营销等。 ——关于文化铸魂。退休后的原市旅游局纪委书记石来祚,对旅游行业一直倾心眷注。他从文化的角度直言: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要有文化氛围,乡村旅游从业者既要当好农耕文化“戏中人”,又当好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于咱们东庄旅游土地上。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乡土气息的辐射作用。乡村旅游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俗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关于链条拉伸。原市农委副主任、年逾古稀的张富国,结合农业开发实践中反映出的观光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语重心长地指出,应当根据山区农事体验、林果采摘、庭院蔬菜种植等独特优势建设咱们村的类似观光农业园项目,并对观光农园进行CI形象设计。另外,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民宿改造得有特色,打包签订长期合同、以房养老也是一篇素材充实的大文章。 ——关于模式重塑。对脚下的土地充满深情和眷恋、曾5年奋斗在西河大地上的原党委书记、现淄川区人社局长张伟针对一种现状谈起了发自肺腑的认知:对消费者而言,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那么,经营中是否可以探讨和摸索“党支部+农户+旅行社”三联合的“东庄村模式”,推行统一宣传、接团、标准、结算的“四统一”经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乡村旅游前景是广阔的,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相信有了这次乃至于今后我们人社部门倡导、力促成常态化的专家走基层活动,期冀东庄村和更多的“东庄村们”,能走出一条特色旅游发展之路!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